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 正文内容

元宵节赏灯的来源

2023-09-30星座

元宵节赏灯始于什么时期 始于汉朝兴于唐朝(最初是佛教祭祀活动)

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每到这一天大家都会开始吃元宵或汤圆,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赏灯、押舟、猜灯谜等活动。你知道元宵节赏灯始于什么时期吗?在西汉时期正月十五就已经很受重视了,正在兴起是在唐朝时期,这个节日起源于佛教的祭祀活动。

元宵节始于西汉时期

现在的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往往都会十分的热闹,想要在新年的最后一天多闹腾一下。你知道元宵节赏灯始于什么时期吗?其实早在西汉时期,正月十五就已经很受重视了。汉武帝在每年正月十五上辛夜,都会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这是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也与佛教的东传有关。元宵节虽然始于汉朝,但它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真正兴起是在唐朝时期。唐朝佛教大兴,不管是高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也是从唐朝开始,元宵张灯成为法定之事,之后逐渐演变成民俗。

在唐朝时期,随着元宵节在民间普遍,灯会也越来越热闹,还出现了杂耍技艺。之后从宋代开始,出现了猜灯谜等院校活动。到了明朝时期,又增加了戏曲表演等活动,元宵节也办得越来越热闹。现在的元宵节,不少地方还增加了各种传统民俗表演,让节日过得越来越热闹。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

元宵节有称上元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目,它也是春节年俗中的最后一天。据资料了解,这个节日在西汉时就已经备受重视了。下面来和大家说说元宵节的由来,这个节日有许多的习俗,许多地方都有吃元宵、赏灯猜灯谜等活动,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

百度百科元宵赏灯始于什么时代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1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3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话灯联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牶“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牶“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牶“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牶“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牶“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了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随同的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赏灯诗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牶“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牶“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牶“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牶“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食 俗

元宵佳节除了观灯游艺之外,食俗也令人十分神往。油锤元宵节的食品出现于唐宋时的有油锤,宋代《岁时杂记》中说:“上元节食焦锤最盛且久。”说明油锤为宋代的汴中(今河南开封)元宵节的节日食品。油锤是一种什么样的食品呢?据宋代的《太平广记》记载:油热后从银盒中取出锤子馅。用物在和好的软面中团之。将团得锤子放到锅中煮熟。用银策捞出,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再将油锤子投入油锅中,炸三五沸取出。吃起来“其味脆美,不可言状”。原来唐宋时的油锤就是后世所言的炸元宵,此记载可作今日研制“仿唐菜”时参考。油锤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其制法与品种已颇具地方特色,仅广东一省,便有番属的“通心煎堆”、东莞的“碌堆”、九江的“煎堆”等等,真可谓唐宋食风今犹在。

元宵又名汤圆、说团、圆子等。元宵节吃汤圆,最早见南宋诗人宋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煮食浮阔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宋时的浮圈子,亦名汤团。到南宋,仅临安的上元节食品,便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圆子、金桔水团、澄粉水团和汤圆等。那么,这类似米粉为料的“圆子”为什么能成为上元的应节食品呢?原来,元宵节必吃元宵,以取“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至明代,元宵作为上元节的食品在北京已很常见。其制法是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东南所称汤圆也。清代时,御膳房所制的宫廷风味“八宝元宵”。早在康熙年间即为朝野所传闻。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对八宝元宵曾有这样的诗句牶“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元宵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地区有别,风味各异,丰富多彩的特点。面灯也叫由面盏,是用面粉做的灯盏,多流行于北方地区。面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做灯盏十二斗(闰年十三只),盏内放食油点燃,或将面灯放锅中蒸,视灯盏灭后盏内余油的多寡或蒸熟后盏中留水的多少以卜来年十二个月份的水、旱情况,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其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如清乾隆年间陕西《锥南县志》载牶“正月十五,以荞麦面蒸盏燃灯,按十二月,以卜雨降。”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面灯在正月十六落灯之日煮或蒸而食之。清咸丰年间,山西《澄城县志》载牶“正月十五日蒸荞麦面为灯盏,注油燃灯,次早食之。”目前农村仍有此俗。

面条为元宵灯节落灯这天晚餐的食品。古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民谚。这一食俗多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糟羹浙江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来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此外,浙江浦江一带吃馒头、麦饼。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舞 狮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赏灯始于哪个年代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1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3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话灯联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牶[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牶[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牶[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牶[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牶[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了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随同的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赏灯诗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牶[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牶[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牶[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牶[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食 俗

元宵佳节除了观灯游艺之外.食俗也令人十分神往.油锤元宵节的食品出现于唐宋时的有油锤.宋代岁时杂记中说:[上元节食焦锤最盛且久."说明油锤为宋代的汴中(今河南开封)元宵节的节日食品.油锤是一种什么样的食品呢?据宋代的太平广记记载:油热后从银盒中取出锤子馅.用物在和好的软面中团之.将团得锤子放到锅中煮熟.用银策捞出.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再将油锤子投入油锅中.炸三五沸取出.吃起来[其味脆美.不可言状".原来唐宋时的油锤就是后世所言的炸元宵.此记载可作今日研制[仿唐菜"时参考.油锤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其制法与品种已颇具地方特色.仅广东一省.便有番属的[通心煎堆".东莞的[碌堆".九江的[煎堆"等等.真可谓唐宋食风今犹在.

元宵又名汤圆.说团.圆子等.元宵节吃汤圆.最早见南宋诗人宋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煮食浮阔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宋时的浮圈子.亦名汤团.到南宋.仅临安的上元节食品.便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圆子.金桔水团.澄粉水团和汤圆等.那么.这类似米粉为料的[圆子"为什么能成为上元的应节食品呢?原来.元宵节必吃元宵.以取[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至明代.元宵作为上元节的食品在北京已很常见.其制法是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东南所称汤圆也.清代时.御膳房所制的宫廷风味[八宝元宵".早在康熙年间即为朝野所传闻.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对八宝元宵曾有这样的诗句牶[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元宵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地区有别.风味各异.丰富多彩的特点.面灯也叫由面盏.是用面粉做的灯盏.多流行于北方地区.面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做灯盏十二斗(闰年十三只).盏内放食油点燃.或将面灯放锅中蒸.视灯盏灭后盏内余油的多寡或蒸熟后盏中留水的多少以卜来年十二个月份的水.旱情况.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其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如清乾隆年间陕西锥南县志载牶[正月十五.以荞麦面蒸盏燃灯.按十二月.以卜雨降."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面灯在正月十六落灯之日煮或蒸而食之.清咸丰年间.山西澄城县志载牶[正月十五日蒸荞麦面为灯盏.注油燃灯.次早食之."目前农村仍有此俗.

面条为元宵灯节落灯这天晚餐的食品.古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民谚.这一食俗多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糟羹浙江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来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此外.浙江浦江一带吃馒头.麦饼.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舞 狮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赏灯始于哪个朝代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为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

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多种形式。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100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妙趣横生。

元宵节赏灯的风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是从汉朝时候开始的,当时的汉明帝为弘扬佛法,所以决定在正月十五的夜晚,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后来,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元宵节或是上元节,这是新年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人们对这一天也非常重视,在这天晚上,人们常常会张灯结彩进行庆贺。

元宵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最开始,正月十五并不是传统的民俗日,在西汉时期,正月十五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他便在甘泉宫祭祀“太一”天神。

东汉时期,佛教文化传入中原,汉明帝弘扬佛法,专门派遣蔡愔去天竺求取佛经,蔡愔告诉明帝,印度佛家每逢正月十五都会参拜佛舍利,这一天是参佛的良辰吉日。于是,汉明帝便下令,每逢正月十五,宫中和寺院都要“燃灯表佛”。这也为后来人们燃灯祈福打下了铺垫。

发展到唐朝时期,元宵节赏灯便成为了重要的民俗活动。不管是皇宫内院还是寻常街道,处处张灯结彩,灯火如昼。

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朝时期,人们在元宵节赏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新的活动,那就是“猜灯谜”,每逢元宵节,首都临安的街道便热闹非凡,大家制灯谜、猜灯谜,乐此不疲。

元宵佳节,因为它美好的寓意,所以一直被大家所推崇喜爱,元宵节除了赏花灯、猜灯谜之外,还有很多习俗,比如吃元宵,元宵由糯米粉制做而成,中间夹着各种口味的馅料,食用时可水煮、可油炸,最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做“浮圆子”,后来,又改名叫做“汤圆”“汤团”“元宵”,寓意着团团圆圆的意思。

除去这些,很多地方在元宵节这天还有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等活动,这些习俗流传至今,让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安邮轩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元宵节赏灯的来源” 的相关文章

元宵节的赏灯

元宵节的赏灯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徵着春天的到来。中国人传统上会外出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但原来全球各地的元宵节都有著不同有趣的传统习俗,立即看看全球各地的元宵节传统习俗吧!  中国  走百病是古代元宵节妇女避灾求福的一种民俗活动,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因...

描写元宵节赏灯的段落_描写元宵节赏灯的句子

描写元宵节赏灯的段落_描写元宵节赏灯的句子

如何描写元宵节灯会热闹的情景?1、灯会上各式各样的花灯,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2、看花灯倒是次要的,关键是制造机会,感情。3、好多年没去看花灯了,生活还是很美好的。4、花灯锦绣绕枝头,解兰舟春意消愁正风流。5、正月十五月儿圆,圆月花灯庆丰年。6、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7、去年圆月时,花灯...

元宵节赏灯起源于 元宵节赏灯起源于什么朝代

元宵节赏灯起源于 元宵节赏灯起源于什么朝代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1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

元宵节赏灯起源于什么

元宵节赏灯起源于什么

    关注我们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第一个传统节日。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已成为人们迎接元宵节的庆祝方式。山东各大省直文化单位也推出了各色各样的欢庆元宵节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营造欢乐祥和节日气氛。    2018山东元宵...

元宵节赏灯的活动一般认为从什么时候开始

元宵节赏灯的活动一般认为从什么时候开始

关注公众号“江苏教师”,回复“教资备考”即可免费领取2018上教师资格笔试高分备考资料!如今洋节日正在中国大行其道,年轻人都热衷于过洋节日。在刚刚过去的圣诞节,就有学校规定不允许过洋节,对于这一举措,有赞成的,也有反对。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抵制,有所取舍,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但对于我们传统文化,...

元宵节赏花灯习俗的由来(元宵节赏花灯的来源)

元宵节赏花灯习俗的由来(元宵节赏花灯的来源)

元宵节赏花灯的由来是什么?元宵赏灯的来历,汉武帝时,有个足智多谋、诙谐滑稽的东方朔,武帝十分信任他。宫门森严,他却可以随便出入,以随时取悦皇上。他外表随便,内心善良,常为宫中彩女向武帝求情。每逢佳节倍思亲,近几日风雪交加,愁闷不堪,想与家人见见面,又怕武帝不允。思来想去,还不如一死了之,黄泉之下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