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 正文内容

纺织厂女工悲惨的命运(纺织厂女工生活)

2024-02-26星座

生而为人 十分抱歉

在图书馆的《世界电影》杂志上浏览,看到目录上关于达内兄弟电影的评论,我第一时间翻过去,久仰达内兄弟大名, 他们的电影以真实,解剖社会著称,讲述底层、谋生、社会问题,被称为社会电影 。《两极天使》是这类电影,但不是达内兄弟的作品,但看到电影简介,我迫不及待地先看为快。

虽然我们还没有经济独立,生活来源依赖于父母,但我们大部分时间看的电影几乎都是关于生活、理想、上层建筑之类的,而这部电影更多的讲述生存问题,并由此带来的情感问题,与我的心意不谋而合。

二十多年来,衣食住行要花的钱都是靠家里人支持,如果哪天我的行为不合家里人的意志,他们会咬牙切齿地切断我的经济来源,这时,我脆弱得不堪一击,不得不向对方低头,这是家庭对我的压迫。

在电影中,是社会对女孩们的压迫。如果没有劳动能力就会没钱吃饭,被饿死,她们考虑的不是生活而是生存。

从小地方来大城市艰难谋生的21岁姑娘伊莎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颠肺流离,没有一技之长,吃了上顿没下顿,没钱的时候去路边向路人孜孜不倦地兜售从杂志上剪下来的图片。

休息的间隙,我们可以看到她饱经风霜的脸、被寒风刮过的干裂的嘴唇、乱糟糟的短发,她抽着烟踌躇地看着四周,哪里是她安身的地方呢?

伊莎阴差阳错地找到一份纺织的工作,并在纺织厂认识了一个和她同龄的女孩玛丽,其实伊莎不会纺织衣服,但为了拿到工资,她向管理员说谎她会这门技术活。

她们被专制粗暴、态度低劣的管理员不加分说地训斥,他们从不把她们当人看,地位低下的她们只是闭嘴干活的机器、牲口,卑微得像我们中学课本上的“包身工”一样被压榨、剥削。全世界的底层贫苦阶层人民的日子一样不好过。

后来她们终于被管理员赶出来,生活没有着落,姑娘们解脱似的躺在床上愉悦地抽烟畅谈往事,伊莎谈到上一份工作,上一份感情,那时她还是装修工,她说:

“在最后几天我不知道是否该和他谈谈,是否想要我留下,或者就像那样结束,我们从不谈论我们的感情,它并不容易, 如果我有房子,或许我们会在一起 。”

此时,我想有点阅历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无能为力。

生于底层,一无所有,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为了生活,做着没有技术含量的脏活苦活,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没有尊严,被羞辱,被驱赶,在生长的过程中,有多少本性善良的姑娘被生活折磨变得堕落、势利、吝啬,虽然生活从没有好好善待过伊莎,但她自信、乐观、坚强,努力为生活寻找出路。

时间会证明一些东西,伊莎的患难好友玛丽被一个年轻的酒吧店老板看上,他是一个帅气、花心、富有魅力的迷人精,他不关心玛丽有没有工作,不管她靠什么生活,他只想和玛丽上床,然后甩了她。

记得谁说过:一辈子那么长,谁没爱过几个人渣呢?我思衬,难道花心的人就是人渣?他们有魅力、有资源,是典型的高富帅,试问这样的男人哪个女孩不倾慕呢?同样的道理,男人也喜欢健康、漂亮、性感的女人。

可是阶级本质的不同,让玛丽没有选择权。她纵使有姿色,也难逃沦为欲望的附庸的命运。酒吧店老板寻觅过来,她点燃了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干柴烈火,然后,激情像退去的潮水,玛丽被玩腻了,像乏味的玩具一样被酒吧店老板毫不留情甩开。

有时候,我们爱慕的那个优秀的人,他可望而不可即。由于阶层不同,生活阅历不同,价值观不同,我们很难有活泼的共同话题,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经济水平的差异。不同的阶层养成我们不同的秉性,就像《驴得水》中铜匠与张一曼的差距,他们注定不可能,而这种不可能是从出生到现在被环境、周遭、家庭针针缝出来的。

其实当初玛丽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就是像她选择的那样,迫不及待地摆脱寂寞,陷入捉摸不定的感情,明知道没有结果、被残忍地背叛也依然奋不顾身,最后是更大的空虚、落寞。

另一种选择是,既然明白没有结果,那就不要浪费时间、精力,从混沌的感情中及时脱身而出,老老实实地接受冰冷的现实带来的没有尽头的孤独,行尸走肉般为谋生寻找出路。这两种选择没有对错,生活已经这么操蛋了,还要怎样绝望呢!

当玛丽和伊莎被纺织厂赶出来之后,他们去“好莱坞”应聘招待员,其实就是到夜总会当舞女,伊莎为得到工作,强颜欢笑地唱着麦当娜的歌,在舞台上卖力地扭动肢体,期望体现出性感,她身后是“玛丽莲梦露”性感迷人的经典肖像。

玛丽在旁尴尬地看着,看来她对这份工作并不在意,轮到她上场的时候,则随意地摆个动作敷衍了事。

其实这段很具讽刺性,同龄人麦当娜在流行界叱咤风云,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换男友像换衣服,而她们像可怜的流浪狗,经济窘迫,无处安身,被工厂剥削,沦落到酒吧强颜卖笑,没有男孩真心对待他们。

她们的不同赤裸裸地体现“阶层”,阶层就是你父母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你以后就是什么角色,反观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出身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行走方向,我们选择怎样的道路,又被怎样的人和事物选择,种种,都无可避免地与阶级出身划上界限。

许多身材高挑、年轻漂亮的姑娘对像酒店老板一样的男人趋之若鹜,玛丽是深陷其中的一个。明明知道花心汉辜负她,但她仍然不顾廉耻地去找他,一次次地撞见他和别的姑娘调情,她一次次地伤心、绝望、进而堕落,变得疯狂、愤怒,吝啬、自暴自弃。

她把对现实的愤怒转化成对朋友伊莎的无端责难,把关心她的好友当成轻贱的出气筒,每日沉迷在失恋的绝望之中。

伤心的伊莎搬出玛丽的公寓,像影片开头一样,背着全部家当到路边寻找工作机会,疲惫的她躲到一家教堂过夜,她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她蹲在一根点燃的蜡烛旁,微微烛光映在她流泪的面庞上,阴冷黑暗的屋子只有这一处光亮,她在回想往事吗?

她为玛丽的自暴自弃而痛哭流涕,她曾经苦苦劝求玛丽振作起来,然而,此时的玛丽像行尸走肉般彻底堕落了。

第二天,伊莎来到玛丽的房子做最后的告别,大门没有锁,她推门而进,凋敝的房间空荡荡的,所有家具被房东搬走了。

她走过去推开卧室的门,虚弱的玛丽躺在床上,似乎睡着了,陈旧的棕色毯子遮住了她的脸,我们看不到她的表情,伊莎不想吵醒她,她坐在椅子上写一封告别信:

“我希望你能找到你追求的那种生活,你梦想的那种,每一分每一秒

你的朋友,伊莎”

伊莎刚刚写完,卧室传来窸窣声,也许玛丽醒了,她过去推开卧室门的一刹那,她惊呆了,无意识地捂住嘴巴,玛丽正从窗台上跳下去,她不可思议地走过去,以确认自己看到的是真的。

是的,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的女人是玛丽,这是玛丽的尽头, 她居然以这种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与贫穷窘迫决裂、与苦涩痛苦决裂、拥抱死亡。

死的人永远的逝去,活着的人一如既往地艰难谋生,忍受枯燥干涩的生活。镜头转向纺织厂里如僵尸般在流水线上裁缝布料的中年女工,我想那是伊莎和玛丽将来的写照。她们的生活像那儿的天气一样,阴冷、干燥、雾霾笼罩,就像社会环境一样隔膜、冷漠。

我的同龄人玛丽走了,我的朋友伊莎挣扎地活着。经济未独立的我勉强地拿着父亲的钱买饭买衣,我的青春也在窘迫贫穷中度过,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说: 生而为人,十分抱歉 。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感叹。

对包身工的感想

问题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这里,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另外,还有一些典型事例,比如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典型细节,如她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等,都使得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2�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最后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3�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4�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对比。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前者,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穿的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而后者,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部之类的买卖。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外头的工人则“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换取好的工种。通过这种对比,真实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2)比喻。比如“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这段话里,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除了明喻之外,用得最多的是借喻。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借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做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另外,还有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了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工看成赚钱工具的罪恶本质;用“罐头”借喻日本纱厂,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

(3)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也就是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比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了。”这句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词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和“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也不那么血腥而已。

“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里的“饲养”一词,贬词褒用,反映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当时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再加上地主、商人的层层盘剥,农民生活极为贫困,无力对自己亲生子女给予应有的抚养的悲惨景况。

另外,还有夸张、排比等手法,不再一一说明。

编辑本段有关资料

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夏衍)

1927年,我的组织关系在上海闸北区的第三街道支部。那时,我做过一个很短时期的工会工作,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后来工作调动,就离开了。1929年底,我住在沪东唐山路业广里,因为这是工人区,所以有几位做工人运动的同志还常常到我家里来“落脚”——把一套蓝布工人服放在我家里,他们穿了长衫或者西装到我这里来换回原来的衣服。从这些同志的谈话中,我知道了“包身工”制度和这些女孩子们的非人的生活。一年多以后,上海艺术剧社解散,我们组织了流动演剧队到工厂去演出,为了找关系,我又和一个过去认识的、在基督教青年会办的工人夜校里担任教员的同志接上了关系(她就是我后来在《包身工余话》里写的那位冯先生)。她告诉了我许多关于包身工的事情。“一二八”战争后,沈西苓同志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我就把包身工的材料告诉了他。这就是后来由明星公司拍成的《女性的呐喊》。这是第一部写包身工的文艺作品。但是一方面由于我们对这方面的体会不深,生活不够熟悉,同时由于当时的环境限制,拍成之后又受到了电影审查官的一再删剪,这部影片的成绩并不很好。但是,由于要写这部电影,我们又重新搜集了一些包身工的材料,了解得多了一些,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更使我们这批知识分子感到“灵魂的震动”。我也看过不少描写女工生活的文艺作品,在日本的时候,我也看到过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一致认为生活水平最低、劳动条件最坏的日本纺织女工的生活,可是,拿日本女工来和包身工一比,那就是天堂和地狱了。这时候我才知道,在20世纪的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原来还公然保存着奴隶制度。我感到愤怒,我觉得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于是我决心写一篇小说,开始进一步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但是后来因为工作忙,就搁下了。直到1935年,上海党组织又一次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我们文化方面的几个主要负责人都被捕了,组织上要我暂时隐蔽起来,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开始了有关包身工材料的搜集。

经过“沪东公社”(进步分子利用基督教青年会的机构,在杨树浦办的一个以工人夜校为中心的服务组织)同志们的介绍,我认识了一位在日本内外棉纱厂做工的青年团员杏弟。和她谈了几次之后,觉得真要了解包身工的生活,单凭搜集材料是不行的,非得实地观察不可。我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时代的同学,到包身工工作车间去观察了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可是要懂得“带工头”对包身工的管理制度,她们的生活情况,那是非得亲自到包身工们住宿的工房去调查不可的。对现在的年轻工人来说,那种情况恐怕是难于理解也很难于相信的了。在当时,包身工住的工房,实际上是一所管理得十分严密的监狱。包身工的工房,是由日本警察、巡捕、带工头手下的流氓紧紧地封锁着,他们为了防止这群“奴隶劳工”和外界接触,任何“外头人”是不能走进这个禁区的。在《包身工》里我说过,这些包身工是“罐装了的劳动力”,资本家把她们密封起来,不让她们和外面的空气接触。这些话一点也没有夸张。为了突破这种封锁,我得到杏弟的帮助,混进去过两三次。但是在这以后,就被带工头雇用的“下手”们盯住了。对于这种观察特别困难的,是包身工们清早就进厂做工,晚上才回工房,所以要看到她们上班下班的生活,非得清早和晚间不可。当时我住在麦特赫斯德路(现泰兴路),离开杨树浦很远。这样,为了要在早上五点钟以前赶到杨树浦,就得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才能看到她们上班的情景。这样我从三月初到五月,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一些她们的日常生活。由于她们受着三重四重的压迫,遭受着无数的磨难,所以这些小姑娘是不轻易给人讲话的。不仅像我们这样的人,即使同厂做工的“外头工人”,要同她们说话也是很困难的。杏弟是一个热心人,她为了帮助我了解情况,曾经几次赶上早班,混在她们队伍里面,打算向她们探听一些内部情况,可是,当包身工们看了一下她的服装,打量了一下她的身份之后,很快地就“警惕”了,有的人根本不吭声,有的人甚至将她看成了“包打听”,用憎恶的眼光看她。由此可见,在那种情况下,要真正听到她们心里想说的话,要了解她们心底的痛苦,是很不容易的。

关于她们的生活情况,根据当时我能调查到的,都已经写在那篇报告里了。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来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在当时都是铁一般的事实。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使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流氓特务这一切恶势力的紧密结合。为了压迫和榨取这成千上万的孤苦无告的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者、工部局、带工头、老板、帮口头子、国民党特务,以至当地的地痞流氓,完全结成一条统一战线。在这个地方既没有所谓国家主权、政府法律,更谈不上生活保障和人身自由。解放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作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这是实话,一点也不假的。

解放之后,我去看过上海的曹杨新村、控江新村,我也曾去看过工人医院。看到这些,不知别人是什么感觉,我却总会很自然地联系起包身工的生活。包身工的形象,想起来就会使软心肠的人流眼泪。什么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这些话,都是不能形容她们的真实情况的。没有病的包身工是很少的,最多的是肺病、脚气病、皮肤病。这些包身工的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了,还是成天成夜地站在机器旁边工作。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参观了一处女工宿舍,看到她们床边有书籍、雪花膏、香水等,我替她们感到了幸福。最初我混在包身工群中观察的时候,最使我受不了的就是那种难闻的臭气。那时正是上海的五月黄梅天季节,包身工们是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和换衣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我写那篇“包身工”是在1935年(发表在1936年春),离开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们还没有出世。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选自《中国工人》1959年第6期)

夏衍报告文学漫议(张宝华)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可谓多,质量也并不均衡,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光明》创刊号的社评曾指出:“《包身工》可称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这“新的记录”自然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它比较充分、完美地体现出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它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夏衍的报告文学缩短了和小说的距离,并不是说他的报告文学已经小说化了,而是说他的报告文学强化了文学色彩。他运用了小说、散文乃至戏剧、电影的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使其具有了文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着重描写、刻画富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文学是人学”,特别是叙事性文学,是离不开人物的描写和刻画的,塑造典型人物是这类作品的中心课题。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家族的一员,它也应毫不例外地把人物刻画摆在主体地位。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纪实,因而在其兴起的初期,多以报告事件为中心,其文学性主要表现在艺术技巧和文学语言的运用上。夏衍的报告文学扩展了人物描写和刻画的范围,而且着意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揭示某些事物的本质,使报告文学开始由以事作为中心向以人物为中心的转变。例如《包身工》,虽然它还带有浓重的新闻纪实色彩,但由于作者着重刻画了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这三个人物,就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特别是通过对芦柴棒烧火做饭、被逼带病出工及下工搜身的三次细腻的描写,相当具体、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芦柴棒这一人物形象,也和其他成功的典型一样,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二)精于艺术营构,对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作逼真的描绘。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报导、速写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勾连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他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喝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那对粥的描写,使你立即感到了猪食;女工们用舌头舔着淋漓在碗边外面的粥汁,蹲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至于老板娘用锅焦、残粥搅拌清水来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把包身工猪狗不如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

(三)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创造主客观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的,还是写人的,都是作者在生活中首先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旁观者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作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相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焊接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及工厂主的种种罪恶,但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全部爱憎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他又以铁一般的事实和精确的数据,对这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作出直接的评价和深刻的分析。笔法飞灵,情真意切,使作品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一只蛐蛐 歌词

歌曲名:一只蛐蛐

歌手:雪村

专辑:音乐评书之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一只蛐蛐

(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一只蛐蛐儿 看着 工厂倒闭

因为房租和利润总不成正比

所有男工去卖积压产品

所有的女工

都得回家休息

蛐蛐儿关心

工厂

女工的命运

一个女工他演电影儿有了名气

但是不同的人啊总有不同的命

还有个女工

(白)早就失踪了两年多了

蛐蛐儿说 知啊知

真没辙

人不能穷得没了工作

它说知啊知

真没辙

市场竞争就应该你死我活

知啊知

真没辙

人们全都不爱听我蛐蛐儿唱歌

知啊知 啊真没辙

可我却爱听人唱歌~

他们唱阿弥陀佛

(女)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一只蛐蛐儿 看着 工厂复工

不少产品都卖到了亚非拉美

有的东西

得了世界金奖 所有的职工

笑的张开了嘴

蛐蛐儿 关心 工厂

女工的命运

电影儿明星他都来这儿体验生活

失踪的人

从厄瓜多尔回来

他回来上工

(白)早就当上了副经理拉

蛐蛐儿说知啊知

真没辙

下辈子做人那就好了

它说知啊知

真没辙

看着这种景象实在眼儿热

知啊知 真没辙

人们全都不爱听我蛐蛐儿唱歌

知啊知 我真没辙

可我却爱跟人唱歌~

我要唱阿弥陀佛

(女)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安邮轩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纺织厂女工悲惨的命运(纺织厂女工生活)” 的相关文章

悲惨的明星命运_悲惨的明星命运是什么

悲惨的明星命运_悲惨的明星命运是什么

文丨没有。2探险家编辑丨二号侦探相信你小时候在学校经常会遇到“打你的名字”的尴尬事。我们国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别说全国,就连我们所在的省市,和我们同名同姓的人也不少。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是一种美妙的缘分,但在以名利为生的娱乐圈里,有人欢喜有人愁。如果两人人品好,没有黑料的话可能还是好朋友,但如果...

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1、意思是女性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不能再结婚了 所以,古代的女人大都年纪大了都会被称作“剩女” 但在封建社会中,大龄剩女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虽然古代也存在大龄剩女一说,但她们的命运并不会比现在好多少一女子无才;第二种,三妻四妾rdquo,反映在封建时代的宗族制度下,对女人在继承权和地位上的等级区分在第二种...

命运最悲惨的明星

命运最悲惨的明星

郭兰英年过90无人赡养,除了她以外,还有哪些明星的晚年非常凄惨?这些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大,养老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也成为了很多人热议的话题。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娱乐圈里最早的那一批明星,也逐渐步入了老年,甚至不少曾经很红的大明星,他们...

梵高悲惨的命运(梵高的不幸)

梵高悲惨的命运(梵高的不幸)

天才梵高悲剧的一生2019年6月19日,疑似梵高自杀所用的左轮手枪在巴黎拍卖。 手枪最终以约十六万两千五百欧元(约合129万人民币)价被一名私人收藏家竞拍购得。但此次竞拍活动也引发了外界的争议。负责照看梵高生前居所的梵高学生会发文谴责这一“将悲剧商业化”的行为。并称毫无证据显示这把手枪与梵高的死亡有...

哥伦比亚选美冠军悲惨命运(哥伦比亚选美冠军悲惨命运是谁)

哥伦比亚选美冠军悲惨命运(哥伦比亚选美冠军悲惨命运是谁)

1、埃斯科巴 这是世界杯史,足球史,甚至是体育史上最令人惋惜的一次失误1994年夏,美国世界杯,在人们记忆中,除了冠军巴西队的狂欢和那个罚丢点球,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哥伦比亚后卫埃斯科巴的那粒“致命乌龙球”了在小。2、上世纪90年代哥伦比亚最优秀的球员之一埃斯科巴被认为是该大陆最好的后卫之一,即使是在...

命运居然也这么悲惨 命运居然也这么悲惨歌词

命运居然也这么悲惨 命运居然也这么悲惨歌词

楼主你好!与劳累休息不好,精神紧张,微量元素缺乏偏食都有关系的啊建议你注意1白发患者要精神愉快,不要忧虑紧张,要劳逸结合,调整饮食结构,不要偏食,多食豆类和蔬菜,菠菜,马铃薯,动物内脏等含铜丰富的食品,中药首乌片有。如果你出生在唐朝,你肯定没有玩手机的命如果你出生在野蛮部落,你最好的命运无非是当个酋...